區塊鏈上的難題「三角悖論」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提出一個三元悖論(Mundellian Trilemma)。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指出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完成下列三者。

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Monetary policy),匯率政策(Exchange rate),資本的自由流通(Capital mobility)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來實現調控的目的,這也是最早的三元悖論雛形。

而在區塊鏈上也存在著這樣的一道難題,稱之為區塊鏈上的「三角悖論」。

什麼是區塊鏈上的三角悖論

區塊鏈的三角悖論最一開始是由以太坊創辦人Vitalik Buterin(V神)提出,這理論是指在一個區塊鏈公鏈上,如果要同時實現「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安全性」這三點,基本上目前的所有項目都還沒能真正解決這個三角難題。

基本上只要你區塊鏈的項目開發者,你只能從「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安全性」這三點中被迫選擇其中兩項。

區塊鏈項目的三大特性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就是 沒有中央機構或單一集權所掌控,也就是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特幣,分散的節點沒有個人或團體能去執行竄改或者取得所有權、掌控權,依靠的就是所有節點及礦工的共識。

可擴展性

【可擴展性】,意味者它的功能擴充性更高及每秒處理速度(Transaction per second,TPS)能處理更多筆的交易。

安全性

【安全性】,這點幾乎是所有項目都最不可忽視的一點,可以說是在區塊鏈領域中,安全無虞是最基本的考量,若這點無法兼具,那即使有再高的TPS,項目有多麼去中心化,也無人敢使用。安全性是區塊鏈穩定性的關鍵,防止對儲存在區塊鏈帳本上的數據進行操縱。

區塊鏈項目案例

案例1:比特幣

比特幣的發明人中本聰撰寫比特幣的程式碼時,它就是將分布式的帳本技術通過共識機制,也就是工作量證明(POW)去驗證確保比特幣的安全性。但比特幣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它每秒交易量只能處理7筆交易。也因如此每當比特幣交易量變大時,比特幣公鏈上就會變得非常擁塞。

而早期也有礦工提出要將每個區塊的大小從1mb提高八倍到8mb,如此一來就能將原先的每秒7筆的交易量提高八倍以上,解決交易速度緩慢的痛點,當然最後共識沒有通過這個提議。因為當你的每個區塊變大,而原先參與節點的礦工或者主機,有可能就因條件不足無法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去打包更大的區塊,而放棄維護節點造成節點大幅下降。當節點減少而分布性變弱,最後安全性也會相對性的下降,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

儘管去年比特幣有進行閃電網路的擴容升級,但目前仍未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在比特幣這個幣種上,中本聰更著重在【安全性】及【去中心化】這兩點特性上,也因此比特幣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區塊鏈幣種之一。

【【延伸閱讀:比特幣的價值-花了十三年築起的電力高牆】】

案例2:EOS

EOS是2017年非常火紅的項目,就好比去年的Solana(SOL)一樣火熱。當時號稱每秒的TPS高達數十萬筆交易,而為了達到這麼高的交易處理能力,它就必須犧牲掉節點的數量,將節點限制成由21個超級節點所組成。可以想像它是由21台超級電腦所建構而成,處理速度會更快更有效率,但相對的他就是犧牲掉【去中心化】這個特性。當一個項目只由21個節點所掌控,你就很難達到去中心化,因為權力過於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是否有項目能突破這個三角悖論?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
網站設計:大郁網頁設計